Merge pull request #20 from cwikius-cn/tang-fu-cun

塘付村完整内容提交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cwikius-cn 2021-07-21 18:02:14 -04:00 committed by GitHub
commit 5419694ce9
No known key found for this signature in database
GPG Key ID: 4AEE18F83AFDEB23
8 changed files with 43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6
.idea/thriftCompiler.xml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6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version="4">
<component name="ThriftCompiler">
<compilers />
</component>
</project>

View File

@ -0,0 +1,37 @@
# 村落沿革
![塘付村古建筑全景图|690x464](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e/e2fcc7e916f83db2f1dd628533f5ce56b9c245ba.jpeg ':size=690')
据《唐氏家族世系相谱》绢画图记载:塘付村始祖唐氏排行十四(名不详),江西人。
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登基执政时天下没有完全太平有的地方还有战乱江西的战乱还比较严重。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日无安宁。民众为避乱求生举家四处逃难。
唐十四郎与其兄弟携妻带子,扶老拉幼,从江西鹅公大丘入湖南,逆湘江,走汉道,到大庆坪,先在大庆坪东边山下临时居下。
见此平安无事,决定永久定居。在附近择地建居屋时,见临近大庆坪不远处山清水秀,林密树茂,地平宽广,土地肥沃,平地上还有一天然小水凼,凼水清澈。唐十四郎领着家人年复一年把水凼挖筑成古塘,在塘边建起了居屋,并取名“塘富村”。
![绢画谱照|242x500](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ptimized/2X/d/d9dec7a0e3e4c8454984de853bf809fc0bba60a8_2_242x500.jpeg)
塘付村是在“三甲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初年,唐氏始祖在此建了村落后,随着时间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塘付村也不断发生变化,人口不断增长。
正当民众过上平静日子时天有不测风云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零陵西南向出现了大旱灾导致大庆坪一带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困难塘付村也没逃过此难。为了生存较大村落民众特别像塘付村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民众纷纷逃离村落到有水的地方去求生存另建立了村庄。
据立在塘付新村坍塌祠堂裸露碑文记载:“吾祖秀公生吾父兄弟有三,长房讳开,二房讳刚,三房讳汉,均叨祖德,房齿俱茂。虽昔置立公业,恐人繁齿众,后虑防是,以三房公议……”落款为“光绪八年仲春中浣八日,唐元秀三房子孙公立”。
据村子的绢画谱和另二块碑文考证,塘付村新村子就是在清末时候从塘付老村分离出去的。那时,塘付村出去了不少人,附近一带姓唐的村落大多是从这里搬出去的,几百人村落都有几个。
![古碑照|281x500](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ptimized/2X/e/ec1e3702f6a3f8a9137cbf619efff67d7d8e96d0_2_281x500.jpeg)
塘付村现有三姓人氏居住,除唐姓,还有孟姓和郝姓。唐姓是传统村落创建姓,孟、郝两姓是后搬来居住的,从什么地方搬来,何时搬来,没有记载,也没人说清道明。三姓人氏同居一村,都很和谐,相处很好,大小事都能相聚一起,相互帮助,你来我往已形成风气。几百年来都如此。
中国有许许多多村落用姓氏取名,如“刘家村”、“田家湾”、“张家湾”等,用的都是姓氏。唐姓住的村“塘付村”的“塘”字左边有“土”,姓氏“唐”与村名“塘”不同。村人说:先祖十四郎建村取名,是以村中的“塘”命村名的,所以村名“唐”字带“土”的“塘”字,不是“唐”姓之“唐”听这么一说,就明其中之意了。
塘付村的“付”字,听说其祖先给村子取名是富裕的“富”字,现在写成了付出的“付”。从语音上“富”与“付”是同音字,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是不同意义的字。也许后人在写村名时为了简省减少笔画,也许书写上的错误,写成了别字,把“富裕”的“富”写成了现在“付出”的“付”。
实际上“塘富村”村名最能表达村民对村中“塘”的真实情感。有“塘”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田地,才有村子的富裕,村民美好的生活,村人几百年的生存发展,不能说与村中水塘没有关系。
塘付传统村落从建村到今天已有650多年的历史越过了漫长历史跨过几个朝代。随着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已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塘付村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一个有着600多人的村庄人年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这是了不起的数字而今塘付传统村落人正在沿袭延伸传统历史继承发扬先祖创业精神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村落建设。
塘付村已于2018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View File

@ -0,0 +1,153 @@
# 建筑特色
这里所说的建筑特色,是指塘付村的传统建筑特色,不包括她的现代建筑。
传统建筑,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劳动群众智慧创造的积累,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建筑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各个时期传统建筑有各个时期的特色,因为它是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时期传统建筑大都在建筑类别上结构奇巧、装饰精美、建筑材料,也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
塘付村是建在石头上的传统村落。因该村属湘南,又与广西边境交界,处大庆坪的山岭中,传统民居建筑属湘南传统民居建筑派系。有广西边境传统民居建筑因素,也有自身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 布局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落朝向,选择坐东朝西,其中有深刻含义的。村人对我说:传说他们的始祖在此立村,村落坐东朝西,东是每天太阳升起的地方,村落面对东方,就是面对光明。村后是石头山,坚如磐石。说明靠山很硬,对村落发展很有好处。二是依山就势建居屋,从低到高,自下而上,阶梯式建民居,体现了水往低处人往高处的世俗思想。居民一栋高于一栋,村落有立体感,凸显出村落雄伟壮观。
![村巷道居屋照|690x459](upload://uwx8bPb9OZfkhIHE868OhVOcJsk.jpeg)
三是横纵拓展,村前以水塘西为一横线作前栋前基准线,以此后推,不得逾越此线。纵就是以村中巷道为纵中轴线,沿巷道两侧建民居,以此类推。以同势拓展。“坐东朝西”,“依山就势”、“横纵拓展”这就是塘付村传统建筑布局特色。
听说村里前辈们古时建民居,一是维系这种建筑布局格局,现规模之大的塘付村传统民居建筑,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村前美观、巷道规范,民居布局有序,村落大而不乱。
这些都要是村民先辈们在世代变迁建民居,维系始祖规划的村落布局所带来的。
## 用材特色
从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可以看出。塘付村传统民居建筑用材有:石块、砖、瓦、木、泥、灰、粉、墨水等。在这些建筑材料中石块、砖、瓦、木、灰是主要建筑用材,其他为辅助用材。
石块是当地天然山石,经石匠取凿运回,用于室内天井、门槛、墙基、巷道、排水沟;
![石外墙照|690x459](upload://1zoYTZXrCMkoGLf4F1uio0USJRB.jpeg)
砖瓦是匠工手工制作入土窑,用山里柴木烧几天几夜,坚硬度强。砖用于民居墙体建筑。
![外墙照|690x459](upload://odYQcElN3dDcaWu4bejkfDEi0IT.jpeg)
瓦盖在屋顶上,砖墙有防火作用,日晒雨淋,霜打冰冻永不褪色。瓦起挡雨防风作用。木用于民居内部建筑,一种是杉木,一种是野木(也叫杂木),杉木用作梁柱、木壁、卷棚、木窗。
野木用作室内雕刻装饰,结构受力处。
![木梁柱照|690x459](upload://l96oeEqtAP8Pu2tu3u3kXCeRf1y.jpeg)
泥土用于窗外檐上泥塑。灰有草灰、石灰两种,与糯米浆搅拌成糊浆状,用于墙体砖块之间结构,不仅凝固性强,而且久凝不脱落。与墙砖颜色比较接近,带银灰色,使墙面有一种统一美。墨色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起作装饰作用。
如檐下各种彩绘、图案,码头墙正面装饰,门楣、照墙内面题写书法、彩色绘画,都离不开墨色。
因为塘付村处于山岭中,各种传统民居建筑用材可直接上山入林采伐,有着得天独厚优势,建房用的都是优质上等材料,所以在传统民居用材方面,是具有个性特色的。
走进塘付村传统民居里,你就会感觉特色所在。
## 民居特色
塘付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现存的有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国时期建筑。不同民居建筑,总体大径相似,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特色的。
如居主为唐永田家人住宅据零陵区文物部门2018年8月《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推荐表》称该民居系明代传统民居建筑也是该村唯一由文物部门确定的明代传统民居建筑
![古宅照|690x459](upload://rsSVqQni7yWLlOJOvCMnYwXt45f.jpeg)
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两层6间居房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干枝式”构造四面反水天井木葫芦阁楼沿内墙固定木板梯直入阁楼。
天井、排水沟大块青石建成。墙体建筑下面石砖,人字形瓦顶,正面两侧为一级码头墙。门头字壁题有“克绍箕裘”,字迹较模糊,但可认出。
该民居自建以来,超越时空太长,大部损毁较严重,好在宅内有人居住,内外有人守护,各类建筑工艺、民间石木雕 ,除自然损毁外,无人为破损。
此民居虽有损毁,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明代民居建筑的特色。
唐只音居屋建于清代早中期。该民居为一栋两赋予连体建筑依山而建下低上高上下二屋均为二层两堂屋厢房无楼层。1米为青石块的天井三面排水沟天井四面反水
![天井照|690x459](upload://bzdMPveBgjnJYkM9cSTLEtL46Qt.jpeg)
天井前装有活动木门(也叫屏门、屏风),装上木门两屋各成一体,空间很大,比较气派。居主说:古时,中间木门平时一般不卸,只有办大事时才卸。
上下两屋占地近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是塘付村传统民成建筑中最有气派的民居。该民居自然损毁比较严重过去很风光的居屋现在变得十分冷清了室内建筑也残缺不全了。
好在外墙依旧,门头泥塑、绘画、码头墙损毁不大,室内雀替、木门、厢房临天井的绦环板等各种精美雕刻仍在。
![门头字壁照|690x471](upload://6nsxQLUbA9nVnuTNr1qCmMxv0UZ.jpeg)
从唐只音家出来,又过日子一栋传统民居,居主东指西点,呜哩哇啦不知在说什么。一位村民告诉我:他是哑巴,不是民居主人,住在这里给主人守居屋的。
我问老人,此居宅建于何时?老人说:听村先辈人讲,建于清代中前阶段,具体年代他家后代也说不清,没有记载。
我对该民居进行认真查看和实地丈量。民居由照顾墙、天井、对称厢房、对称卧室、中堂、倒厅和过道等构件组成为10檐柱梁架墙体构架结构。
照墙正中有一“福”字,字体面积较大,墨迹有些模糊,估计建民居时书写上去的。
![福字照墙照|690x459](upload://7V0voNUmcCdWLuq2E3GkMxc3SxI.jpeg)
天井由3块大平整青石铺就3面下水沟。天井长3.7米宽5.7米呈长方形沟面宽50厘米深40cm。中堂长4.7米宽4.09米民居过道长11.87米。宽1.74米。
中柱高6.4米,天井为四面反水,也叫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照|690x410](upload://DRwQWImQnSjhbpQeFoDO0C4MTr.jpeg)
中堂后木壁后主悬挂着一块长方形“德辉谟烈”老红色匾额题有“恭祝唐府翁三先生九十开一、暨令燕郎六十晋一鼎建志庆”落款时间是“大清同治三年甲子岁吉日”从字里可以看出这匾既是居宅主人翁三先生八十岁生日及其儿子六十一岁生日也是该民居落成庆典之日断定该民居为清末期同治三年1865年所建清代晚期传统民居建筑。
![匾照|690x459](upload://xuVx7EneS7CvrrHdAfc8FMEKfuN.jpeg)
该民居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为二层木楼民居有7间卧房中堂没有楼层天井、厢房地势低中堂地势高于天井厢房。
民居内有许多雕刻艺术,至今大多保存完好。
## 装饰艺术特色
装饰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在建筑物上、施以装饰,既能起到对建筑物的美化,又寻给居住者美的享受。传统村落塘付村的传统建筑对此很有讲究。在村落布局、建筑用材、民居建筑方面不仅有独到的特色,而且在建筑装饰方面也具有特色。
考察时发现,该村传统建筑物上、民居建筑屋内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民间建筑装饰。一座古建筑如同一个传统建筑民间装饰工艺室,不仅领略到民间建筑装饰工艺的博大精深,而且想象到民间传统建筑装饰师们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
站在村前大水塘东面,目视传统建筑精心装饰的乳白色码头墙,有高有低,在层层叠叠青瓦衬托下,错落有致,既端庄又雄伟。
民居“人”字形檐下白色粉墙上各种彩绘,五颜六色,十分抢眼,既美化了外墙,又给人一种视觉美感。民居墙体上开设装饰的透气、透光、夜间照明窗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有长形的,也有下方上半圆的,形状各异。
还有门楣上的雕刻、塑花、绘画风景墙,门头石刻粉彩呈异,应有尽有。在其它传统古村里不可多见。这是该村传统民居外墙建筑装饰特色。
你进入该村传统民居内,见了那一一栋又一栋的屋内装饰,你会赞叹不已,被其陶醉,留连忘返,为之倾倒。
石础造型充分表现了时代特征,上圆下方。上方圆鼓型带上几十个小圆钉,下为六边形,六边的刻有各类不同动物图案和四不象动物,接地面是四方形,起到平稳承重的作用。
山墙外窗。上有花卉图案,下有“和”、“平”字,两字方正。
![和平窗照|690x459](upload://ogwnikKGJp3fRBypmakWVnZquC4.jpeg)
绦环板上的木浮雕,各种花纹勾连图案,雕刻精美。
![Picture16|690x459](upload://uHX6S9EBxGjVRiJuIGICqiFW9JM.jpeg)
天井两侧厢房变形图案有凹有凸,有动有静,有阴有阳。天井前的照墙绘画装饰楚楚动人,石水缸装饰美伦美奂。
![Picture17|681x500](upload://ynYDFiEl7GMiD1GigOruWJVVWD0.jpeg)
门上户对荷花型,刻八卦图案,门上窗的“回”字纹勾连,雕花草图纹,卯榫结构的相嵌,其图案精美,建造艺术精细,无不是民间工匠师的精心艺术之作。塘付村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古老底蕴,塘付村先祖们的文化修养。
![Picture18|626x500](upload://5NWs71HXAgsSBvG9QCJM8IFYLtP.jpeg)
塘付村的传统建筑除了村落布局、建筑用材、民居建造、民居装饰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外,村台阶式巷道,有的在自然固定石上凿就。
![石凿巷道台阶照|333x500](upload://zllasCJuhN3vPgflZPUDPMuepVq.jpeg)
有的村排水沟在自然石上凿成沟排水,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这是塘付村传统建筑独有特色。
![石排水沟照|333x500](upload://yA3JJsm6oYmRZumrCdJpwBak84M.jpeg)

View File

@ -0,0 +1,87 @@
#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然创造,有规律,能束人们行为思想,为世代沿袭的民间习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们行为和意志经常重复的表现。
塘付传统村落,至今还在沿袭了许多传统习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唱山歌习俗”、“舞龙耍狮习俗”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
在该村沿袭的传统习俗中,一直保留历史传统习俗风貌,甚至是原生态的。有的传统习俗,因为有保留价值和文化传统价值,被有关部门列入了非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塘付村的传统婚嫁习俗就在其中。考察发现塘付传统村落民间保留的传统习俗项目较多,内容比较丰富,这里只作部分介绍。
## 婚嫁习俗
### 坐歌堂
新娘出嫁先天晚上,在自家堂屋设下歌堂,新娘家亲属及好友,新娘同年同代的村里姐妹,从家陆续来到歌堂,欢聚在一起,谈笑、唱山歌,你唱,我唱,大家唱,你唱一首山歌来,她唱一首山歌去,唱得满堂生辉,与新娘分享新婚喜悦,共度良宵。
### 哭嫁
哭嫁,当地人称唱嫁。新娘明天就要嫁出家门,离开生养父母,离开度过青春年少时光的村庄,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哭长辈的呵护、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的关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受哭者影响,被哭人也伴着哭唱,并递新娘红包。
哭唱均有传统哭唱歌词,不同对象有不同歌词。
哭唱舅舅的歌词:
```text
我的舅爷我舅母,挖水把(从)那源头起;
唱歌先提舅爷名,唱歌有头树有尾,水有源头木(树)有根;
万丈高楼从地起,莲蓬在那藕上生;
玉棍动来瓜也动,园里摘瓜连旧藤;
外甥女崽敬母舅,满堂学生敬先生;
今夜见了外甥女,挂牵舅爷挂牵亲;
挂牵百客来吃酒,挂牵舅爷坐庄家;
横州栊子三需所,绣花被子十二斤。
```
哭唱兄长的词:
```text
我的哥哥我姊妹,往年未存今日起,今日起动你趴肩;
一肩趴我房门站,手拉铜锁锁房门;
二肩趴我路上行,路上行人人挤人;
三肩趴我花厅站,我站花厅路不明,好比子鹅才下水,好比鸡仔在开心;
子鹅下水腾腾(团团)转,鸡仔开心不好听。
```
哭唱妹词:
```text
我的阿妹我姊妹,往年末存今年起,今年起动拿手巾;
矮拿三寸遮我身;遮我脸来无歌唱,遮我身来无衣穿;
我无歌唱不要紧,我无衣穿笑傻人。
```
哭唱姨爷词:
```text
我的姨爷我的爷,你莫厨房陪客坐,你要出来压坐钱;
门前大丘写了亩,王母嫁起种三年;
种了三年满了数,爷退契纸女退田,爷退契纸无人笑,女退良田笑傻人。
```
这里只是哭唱嫁歌一部分,还有哭其他人的歌词。
### 背新娘
出嫁当天清晨,新娘穿上婚服,梳洗打扮化好妆,坐在自己的闺房里。
民间乐队根据出嫁时辰,响起喜庆锣鼓,唢呐吹着优美的旋律,鞭炮、礼炮齐放。新娘头罩黑丝纱盖头,手持称杆,走出闺房,拜别父母。
站在门口米桶上,由长兄背出家门,背出村落,背到看不见自己家时才下来,与前来接亲的新郎一起走在村口的夫妻合欢树边,新娘先脚踩过放在树下米筛,然后与新郎一起在树上系上红绸带,许上夫妻恩爱、白头皆老承诺。
再由新郎领路,在新娘送亲队伍的护送下,朝新郎家而去。
## 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是新春,又称农历年最后一天为过年。过年是我中华民间古老文明传统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的原意是“稔”之意,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确定为春节的。
从宋代开始,度岁为年终大事。当时的接神活动就已经很普遍了,据南宋时期的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
```text
士庶家不论大小事,俱洒村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香花供佛,以祈新岁之安。
```
明清两代祈年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据潘荣陛《帝乐岁时纪胜》载:
```text
该日要向尊亲、师友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再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锭,吃果荤素细馅水饺,坐经待日,以兆延年。
随着社会变迁,时代更迭,民众观念衍变,尤其商品经济的兴起,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文明的提高,传统春节习俗或予了新的内涵,使传统春节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
传统村落塘付村的春节习俗,在传统的基础上,而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贴春联、贴年画、巾大红倒“福”字,做年糕,打粑粑,燃放爆竹礼花,穿新衣服等。
塘付村民间过春节是十分讲究的,为了愉快欢度春节,
1. 是在腊月二十日就开始准备过年物资了,到年前先天,所有物质都已俱全,大年三十各家各户桌上都摆着美酒佳肴,供家人围桌团聚。
2. 是年前祭祖,到祖坟地祈福(封岁),新媳妇、新生子孙要去拜祭祖先祈福,认祖归宗。
3. 是共度欢乐,吃年夜饭。大家欢聚在村广场开展联谊活动,耍狮舞龙,唱山歌,唱现代歌曲,跳舞,看村民乐队表演,联谊活动要进行到子夜时分。
4. 是拜年。正月初一大早就起床,走村穿巷相互拜年,在村内拜完年后,依序给亲友拜年,初一给亲家拜年,初二到外家拜年,初三给兄弟姐妹拜年,(初四为旧年去世者祭席,(也叫新年饭,逝者是男性,吃新年饭是初三,女性是初四,男三女四)亲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主人家来喝祭酒。

View File

@ -0,0 +1,48 @@
# 故事传说
考察塘付村传统村落时,村里人说了不少民间故事传说,如“大小兄弟打虎”、“舜帝南巡筑塘”、“花和尚相亲”、“兵马山传说”等。这些故事虽有些离奇,却妙趣横生, 从古至今在民间流传。
## 兵马山之名由来
传说秦始皇当政时为了给子孙后代继承皇位永统天下铺平道路从中原派出50万秦军由屠睢带领分五路南下五岭伐南越打得非常艰苦屠睢阵亡。
后令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解决运输粮草难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攻南越。平定南越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在攻找打南越时因湘江与漓江相阻秦军被阻在黄沙河与黄田铺一带其中有万名秦军在黄田铺一带安营扎寨。
一天军队首领派了几个秦兵探路走到无名山这里就消失不见人影连派了3次都是这样。前方部队吃紧队伍又过不去首领非常着急急着找人破这个迷局。
一天,正好有位名叫好不过三的风水先生来到营地,找到首领,秉报说:“在零陵大井坪西向与广西邻界地,有座无名山,树林密不透风,白天风平浪静。
每逢三更时分人吼马叫吓得山下10里8村的人远走他乡。”首领问好不过三“你可知何物”好不过三答曰“此乃地下阴兵。”首领又问“有办法除之”“有。
得需5000斤桐油500只开叫的乌公鸡10万担生石灰500名民工。
”首领依好不过三之说,派出手下精兵,快马加鞭秉报皇上。秦始皇传下圣旨,令当地命官与住地秦兵在零陵民间征集人和物,七天后,人、物全集到了无名山下。
好不过三风水先生在无名山下叫民工按他设下的石灰线挖好1米深、2米宽的壕沟将宰杀乌公鸡的血沿壕沟淋上盖上生石灰又把5000斤桐油淋在石灰上再盖上松土。
然后在一棵大树下摆好罗盘烧香化纸念了一阵子后叫所有人速速离开。说“此地阴气太重否则阴气临身。”并对着秦兵说“3天之内可见效阴兵全无阴气散尽。”
三天后,无名山上的树叶全无,树木均已枯萎,人吼马嘶声消尽,露出满山形似兵马的石头。
后秦军人马顺利通过兵马山,征服了南越。始皇大帝得知此事后,传下圣旨,封无名山为“兵马山”,好不过三风水先生为“风水大师”无名山成了“兵马山”,风水先生成了“风水大师”。
此传说至今,一直在大庆坪民间流传着。
## 望夫石的传说
在塘付村东面山上,有个自然形成类似人的高大石头,面朝北方,当地民间叫她“望夫石”。
传说很久以前,有张、李的两姓老庚,在一次饮酒中,张似醉非醉地对李说:“老庚,我们明年都订在中秋讨老婆。若我得子你得女,或是你得子我得女,都要结为亲家。
”李说“我同意。干杯为证。”第二年他们在同一天都讨了老婆一年后在7月7日都得了子。
张得女子,取名张灵芝,李得儿子,名曰李秀才。灵芝、秀才从小青梅竹马。灵芝辛劳勤奋,秀才聪明好学,后结为伉俪。两年后,秀才赴京赶考,灵芝十里相送,依依不舍。
他们在打狗桥一别就是十年。张灵芝在家勤耕织,孝顺公婆,四处打听秀才消息,一直杳无音信。为找夫君,她找亲友借钱做路费。
一路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来到京城,得知秀才几年前就已在京城病逝了,也不知埋在什么地方。张灵芝伤心欲绝,想在京城一命呜呼了之。
因家里还有公婆,她只得风餐露宿返回家园,尽心侍奉公婆。每天傍晚时分,她都站在门前,面对北方,苦苦思望。
因思夫心切,病卧床上,水米不沾,不久就命归了黄泉。当地人认为灵芝是思念夫君,对夫君忠贞不一而死的,于是把山上石头叫“望夫石”。
“望夫石”的故事传说,在塘付村民间如今仍在流传着。

View File

@ -0,0 +1,59 @@
# 村中名人
大庆坪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青石林立,山内岩洞众多。
小雨不进田、大雨不进塘。塘付村是严重缺水的古村,大旱一来,吃水都是按人分配。
自古就有这样的民谣“人在地上走,水在地下流;十年有九旱,滴水贵如油”。
古今塘付村人为了引水,出现过许多动人故事。古时有村人筑塘蓄天下雨水的传说,现代有修水库引阴河水的动人真实故事。
村民唐新福老人告诉我们:他亲眼见到一个英雄人物,一个英雄团队。
英雄人物为引水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叫唐锦光,英雄团队名曰‘铁姑娘队’。
他们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当时都是世人所知的。
他们奋斗的精神在当地仍在继承发扬,广为传颂。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塘付村人民的骄傲,引水思源,永久谈论的话题,古村历史积淀的浓墨重彩。
## 铁姑娘队
铁姑娘队是引地下阴河水的战天斗地女子团队。公元1970年冬季当时大庆坪公社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困难向广大社员群众发出了引阴河水的战斗号召向大寨学习组建一支引阴河水铁姑娘队。
号召发出很快就有60多名姑娘响应涌跃报名。公社党委决定从中挑选21名17——19岁姑娘为铁姑娘队员并由于19岁的塘付村姑娘、中共党员唐元英同志为队长。
公元1970年12月的一天铁姑娘队员们告别家人背着行装挑着劳动工具在队长唐元英的带领导下满怀激情一路高歌翻山越岭到达10多公里远的野牛岩引水工程工地。
她们顶着严寒,住工棚,睡地铺,吃腌菜,进岩洞钻炮眼,填炸药,搬片石,筑堤坝,挑河砂,拌砂浆,开山劈石。
在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生活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一干就是三年为引出千年阴河水工程奉献了青春和力量。2
1名铁姑娘队员现大庆坪社区只提供17名队员名单有4人无法联系17人是唐元英、唐带英、唐训莲、陈胡秀、唐花香、唐元香、唐双清、唐贵英、唐柳英、唐井英、唐海莲、唐解凤、唐旺娣、唐秋妹、唐梦云、唐双妹已故、唐文英已故
## 引水英雄唐锦光
到过大庆坪的人都知道,过去的大庆坪是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地方,塘付村也是如此。
古人云水乃人之生命、农业命脉。上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时任塘付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唐锦光同志为了解决塘付村人民生活饮水、灌溉用水困难带领全大队社员以与天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炸石劈山修鱼田洞水库。为解决凿岩洞用工具和炸药。
他和村里人商量,把村里的一头水牛卖了。用卖水牛的钱,到东安县买黑硝药、钢钎、铁锤等工具回来修水利,从鱼田洞引水到塘付村,用于饮水和灌溉。
他带领着村民不顾个人安危,自己炒黑硝制作炸药,日夜奋战在水库工地上。
从公元1966年春起至1972年末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前后修了引水工程6年坚持开洞300多米引出了水。
1972年12月一天在快要打通引水暗洞的凌晨4点准备出洞休息时突然上方塌方一块大石头掉下来正砸在唐锦光书记头部唐书记当场光荣牺牲了时年仅有36岁。
鱼田洞暗道高2米宽1.5米深长300米现在仍然是村里用水水源。
考察时塘付村7个村民把我们引上后山一公里处的墓碑前见墓碑正中刻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右侧刻着“献给为鱼田洞水利工程而光荣牺牲的唐锦光烈士”左侧刻着“大庆坪公社大庆坪大队全体贫下中农一九七二年十二月立”。
朴实的语言,庄重肃穆的石碑,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英雄。陪同我们一起去考察的唐新福老人,指着碑下方对面被杂草遮着暗道和流着清清水的渠道说:“我们唐支书就是在这暗道里牺牲的。
”我注视从暗道里流出的涓涓细流,沿着渠道往山下流去,这是水,这也是塘付村老百姓战天斗地、日夜奋斗的汗水,是唐锦光书记用鲜血换来的水,是汗水和鲜血在浇灌在滋润塘付村这片古老土地。
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的塘付村缺水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比起没修鱼田洞水库前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今非昔比的塘付村人民,没有忘记唐锦光同志的流血牺牲。每年祭日或党的生日,村党支部都要组织全村党员上山到为建设水利工程献给出生命的唐锦光墓碑前凭吊,缅怀他,学习他为全村百姓谋水源谋幸福而献身的精神,激励全体共产党员向唐锦光同志学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烈士碑照|327x500](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1/1934709a410f68e7e1b09942391ac0ed4b38cbef.jpeg)
人已去,英魂在,唐锦光同志为党为人民而奋斗的精神仍在激励塘付村的党员和人民奋进,他的精神永远与这里的青山同在。

View File

@ -0,0 +1,27 @@
# 乡村振兴
塘付传统村落作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塘付村人的生活载体物质、精神生活家园虽然跨越了600多年的漫长历史有的传统建筑已消失村面貌有些全非了但是世代先辈留在传统村落里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而今仍在塘付村民间传承。
为了村落振兴,塘付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村民要求,倡导村民:
```text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爱村、爱家、爱业;
保护生态环境;
树立文明新风;
诚信经营;
孝老爱幼;
弘扬奉信、友爱、互助、进步;
树立“村盛我荣,村衰我耻”的价值观念
```
村里的这些村规民约,对建设、发展、振兴塘付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在村落振兴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宅民居建筑的保护。
传统民居建筑是先祖们心血和汗水凝固而成的,历史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东西,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塘付村人的宝贵遗产,千万记住,古宅民居建筑失去不会再现。
塘付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山上有层层叠叠的梯田,地下有千姿百态的溶洞,村边有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村中有奇石林立的大水塘,有民居古建筑;还有鱼田洞水库,民间传说故事,英雄事迹,民俗风情,地方特产等等,一经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给塘付村人带来的经济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笔者建议在做好民俗文化活动的同时,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View File

@ -31,3 +31,16 @@
[chapter 01](chapter-01.md ':include') [chapter 01](chapter-01.md ':include')
[chapter 02](chapter-02.md ':include') [chapter 02](chapter-02.md ':include')
[chapter 03](chapter-03.md ':include')
[chapter 04](chapter-04.md ':include')
[chapter 05](chapter-05.md ':include')
[chapter 06](chapter-06.md ':include')
[chapter 07](chapter-07.md ':include')
[chapter 08](chapter-08.md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