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lines
7.7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历史沿革
## 历史沿革
赵家湾村何时建村,有三种不同说法。
### 其一
零陵文物管理局在湖南省第十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文物本体沿革》栏中写到:赵家湾村古建筑群始于康熙年间,现存建筑于清至民国初年所建。
![民清院落|689x446](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1/191d051133b107cfd77d2d377576cd92aed50248.jpeg ':size=660')
### 其二
《零陵文化旅游丛书》2019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之一《古村遗踪》主编唐青雕说“据赵家湾村唐高成先生收藏的民国十三年〈唐氏通谱〉记载
赵家湾村唐氏家族先祖唐介民系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进士官居御史家住河南淆州杨柳庄。
生念祖,念祖生三子,曰希圣、希华、希晚。希圣公当时是湖广粮运官,有一次运送的粮草不幸被强盗劫走,因而他不敢回朝廷复命,避难于广西全州粟加渡,在此安家落户。
希圣公第六代孙德隆公,迁居湖南省永州零陵区大庆坪乡老村里(原柘木村);十代孙时应公率子继后、继成迁居于赵家湾村,从时应公到现在已延续到第十代了。
唐氏家族在赵家湾村生息繁衍,大约始于明代中叶,到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出了不少官吏。其中唐钊公、唐珠公是当时的儒林郎和武信郎副府长。
唐钊公之子唐本勇是进士。
现存村落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赵家湾村的历史阶段远远不止于明代中叶。从一些村周围的古建筑遗迹考察看,赵家湾早就有人居住。
其建村历史至少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村北横跨小河上通向零陵古城的圆通桥。至于从唐代到明朝中叶这期间赵家湾村的世事变迁,却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圆通桥|689x459](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b/b0f0b5e4294f9c7b08caf99d8aa10463998cc7ca.jpeg ':size=660')
### 其三
是赵家湾村民口述。一位年近九旬的唐老先生说:要了解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先得从赵氏家族说起,听先辈说,在明代末期,朝廷官员内外勾结,置人民生死而不顾,因而激起民愤,推翻朝庭统治的起义风起云涌。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从天津直逼北京,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配合李自成起义军推朝廷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军,派出重兵在中原杀掳起义军,致使中原地区战事四起,兵荒马乱,民无安宁之日。
为了保命求生,老百姓纷纷携妻带子逃离家园。
一位中原赵姓男子携带家眷一路乞讨南下,含辛茹苦来到零陵,从大西门渡潇水,沿着湘桂古道西行,途经大庆坪一带时,见其山岭叠翠,林茂人稀,是避难好地方。于是在明山岭山脚下,砍树割草,搭起草棚作栖身之地。
![初居地|689x459](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2/270535c3d8d591294c2ad4682f181d930e4ea36a.jpeg ':size=660')
先以山上野果野菜为食度日,后在此开荒种地。几年后有了余钱剩米,又盖了居屋。
因不远处是一个大天坑,每遇大雨,电闪雷鸣,震耳欲聋,山洪倾泻入百米深坑,发出怒吼,吓得猫跑狗逃,鸡飞蛋打,惊得人寝食不安。
赵氏人认为,此地不能为人久居,不宜后人生存发展。为避开恶劣环境,没住几年,就迁居离天坑较远的庙山岭南面坡地上了。
(二次搬家遗址照)后又因坡地风大地窄,冬天山风寒冷袭人,后人建房没有空间,赵家人合议,再次搬家。此次搬家吸取了前两次立居教训,宅地选择慎之又慎。
据先辈人说,赵家人选择了几处宅基地都不满意,最后看中了庙山岭东面。
此地山水秀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湘桂古道东来西往,出入湖南永州和广西全州方便。
与往来人员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又可以将山里的农副产品运出山外变卖换钱,更重要的是子孙后代有生存发展空间。于是就拆除了旧屋在此建了新居,也就是现在赵家湾所在地。
![现村全貌|690x459](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4/4bb7e6b85523d04519ed7c732ebe28aba955c215.jpeg ':size=660')
有关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经考查,
其一称建村时间始于清康熙年间,无史料佐证;
其二称建村历史在“明代中叶”、“不止明代中叶”、“甚至在唐代”提出的依据,经不起推敲;
其三称赵氏家族在此建村已是清代初期了,虽是口传,没文字记载。
按照逻辑推理,赵家人在此建村应是清代初期,唐氏家族入住赵家湾村时,为清康熙初期,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应为清代初期。
## 姓氏演变
赵家湾村里已无赵姓人,住的全为唐姓聚族,其中是有前因后果的。
据赵家湾村老人说:是赵姓家族明末在这里建的村,到清代康熙年间时,姓赵的就回到老家中原去了,走时把房屋家产卖给了唐姓人家,也就是赵家湾村的唐姓先祖时应公。
![围墙|689x459](https://cdn.ossez.com/discourse-uploads/original/2X/f/f93bf04b0f5d51e3fb18143d16bbafc46811bd8f.jpeg ':size=660')
时应公带着家人入住到赵氏家族建的宅屋内,他的儿子和老婆觉得,唐姓人家住的村为赵姓村名,名不正言不顺,提出更改村名,把赵家湾村更改唐家湾村。
理由是:赵家湾村始于赵姓人家,他们在这建的房,开的荒,种的田地,置地家产,叫赵家湾村,这是理在其中。
现在赵家人把所有的财产买给了我们唐姓人,他们已离开此地,应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
意思是过去这个村子,这方山水,这湾田地是赵姓人家的,现在已归我唐姓人家了,改村名是天经地义的事。
时应公听说要改村名,不仅没有同意,而且还严肃地对儿子说:村名不能改,赵家湾村不能改为唐家湾村。
你们知道赵家湾村是怎样建起来的吗?是千里迢迢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他们含辛茹苦,勤奋劳作,省吃俭用,白手起家,齐心协力,几经周折建的房子,可想而知他们在建赵家湾村的时候是何等艰难。
赵姓人家虽然把建的房子、置的田产卖给了我们唐姓人家,我们唐姓人家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不忘前人恩,要记住赵姓人家的恩德。
你们提出要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有道理,改村名是非常容易的事,把赵家湾村改叫唐家湾村就是了,变个称呼而已。
你们想过没有,改了村名对得起赵姓人家吗?对得起他们远离故土,在这里开村垦荒,拓土造田吗?我认为不能把赵家湾村改为唐家湾村。
理由有三:
一是要尊重赵家人艰苦创业精神;
二是不能割断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要把赵家湾村的建村历史源源不断的延续下去;
三是要我们唐氏家族后人知道,他们的先祖是讲义气,懂感恩,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
以上三点,不仅你们要记住,并将此要求,在唐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传下去,后代修《唐氏族谱》要写入谱中。
我在写此村历史时,查阅了民国十三年修的《唐氏族谱》,未发现有此文记载。但赵家湾村唐氏家族中的老人说:这是赵家湾村唐氏先祖时应公的要求,在修谱时虽然没有没写入谱中,口传从古到今,成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唐氏家族规定。
赵家湾村现为清一色唐姓人家,村名也没有更改,可见赵家湾村唐氏家族人的忠义之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