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KiB
风景名胜
毛坪里古村内及周边有不少风景名胜。风景已在生态环境部分作了描述。名胜也在传统建筑部分作了溶入性描写。这里主要对古道、古桥、古亭、古树作些概括性叙说。
古道
这里所说的古道,是指湘桂民间古道,是古时湖南、广西两省周边地区,民间从事商业活动,民众相互往来、传递信息的一条通道。从零陵古城大西门出发,一路西行, 在零陵辖地黄溪洞村一个名象鼻洞的地方分道,东至道州再入广西贺州,西达广西全州。湘桂古道毛坪里古村段,途经该村左下的深山峡谷,伴着峡谷弯曲延伸西去。
峡谷山泉常年流水不断,林木幽深,鸟语清脆,行在峡谷古道上,给人一种世外桃园之享受,可惜的是先人留下足迹,经过万世千秋的古道青已被青苔复盖,青石块已残缺, 古道长满了杂草,人已无法通行,失去了古道原有功能。被山区现代公路取代的湘桂古道,成了历史记忆。
湘桂民间古道,虽然被现代社会发展所淹没,没有昔日风彩,但历史上发生在湘桂民间古道上的那些故事,依然在民间传颂着。
(古道照)
古桥
即古石桥,横跨在毛坪里古村左山下,湘桂古道山涧上的一座石桥。桥长6米,桥宽3米,桥高3米,一拱石桥。厚重青石块筑成,坚固,现完好无损。桥左边山高悬崖,古道从悬崖沿溪而行。
桥右边为沿溪乡村公路,桥下水清流急,哗哗震耳。该桥建于何时没有记载。考
察时,在一小破庙边有一块长67cm、高13Ocm,厚 20cm的长方形石碑。石碑表面有泥浆,为了看一下是否有碑文,用水把石碑表面洗净,其碑文显现出来了,是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重修路碑》。
其碑文:“积德者不于积善,抑所谓何德,所谓何善,即兹架枧田及下座桥一路,上通江道(江华、道州),下达永衡(永州、衡阳)。
奈因中践水洗,雪淹高低,来往君子徐步难行,如履薄冰之叹。我等目睹心寒,不啻行人之苦,迄今约束同议,协心同德,爰修寸楮,祗冀仁人募化,乐布金钱,共成美举,则功德无量。是为引。会首杨映国捐钱……”
从碑文可看出,在清光绪十五年,会首杨映国等人出钱,对该石拱桥及石拱桥梁两端古道进行过维修。陪同考察的毛坪里村老人说:老辈人传说,石拱桥头旁边这座小庙过去是有香火的,后来倒塌了,现只剩遗迹。
小庙与石拱桥,过去人来人往,在这里是很风光的。自古道自然废弃,小庙不存世,石拱桥没有行人往来,显得十分孤冷,失去过去那种风光。
但这方山水,这座古老石拱桥,这段千百年留下人们足迹的湘桂古道,还有古道上那些动听的故事传说,有虚有实,如梦如幻,给我们毛坪里古村人留下了永久话题。
古亭
古亭建在毛坪里古村后半山腰上,长方形建筑,东西两头建有石拱门,东头门楣上横书“百福亭”3个正楷黑字。
古道从亭内穿过,东头直上山脊,坡高路陡。西头沿自然天坑旁直通山谷,古亭南北两面,下实上空,下实为青石砌1米多高的挡雨墙,上空起透光、空气对流作用。
靠近挡雨墙内放有长石条,立有建亭功德碑,还有供路人饮用的盛水石缸。古亭有两排梁架,每排4根立柱,为穿斗式木梁结构。
凉亭是供路憩息场所,据毛坪里古村里人说:湘桂古道上来往的路人很多,在百福亭憩息的路人不少,东来西往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谈论,山里人在此可获得山外信息。
现在的百福亭已是瓦烂顶塌,杂草丛生,布满荆棘,裸露的残缺墙体,在风雨霜雪中摇弋飘零,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年,先民们用心血凝聚的“百福亭”将会在人们视线中消失,留下的只有被荆棘淹没的那块功德碑,见证“百福亭”的历史了。
古树
毛坪里古村周边不仅树林密茂,其中还有一些参天古树。邻近村北峡谷陡坡上,两棵树龄已有220年的古皂夹树。
不远处,还有树龄已有230年两棵并连郎榆树,高高耸立在那里,树高达60米,裸露在地面的树根,盘根错节,苍劲有力。因为她的古老,她的珍贵,她的枝繁叶茂,她的存价值,前两年被相关部门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树种。
距古树大约30米远的“空眼塘”陡坡下和村下500米的水淹山有成片的猴栗树。空眼塘陡坡下的猴栗树已有近500年树龄,饱经风雨雪霜、雷击电火,虽显枯黄,但仍年年长出了新芽。
这些猴栗树因地势陡峭,人们不能随意到达树边,只能远观,没有得到有关专家的认证,没有贴上古树保护的标签。据村民说,这些猴栗树要比村边的皂夹树和郎榆树的树龄还大,资历还老。
猴栗树的学名叫天师栗,是栗树的一种,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的落叶乔木,其花序为顶生,有很浓香味,花瓣为白色,多在4——5月开放。
果实为蒴果,在9——10月成熟。果实可以吃,但不能生吃,因为味道比较苦涩,需要用碱水煮过之后才能食用。又因栗树的木质坚硬,是人们建房上梁的最佳用材,也是用于建房雕刻的好材料,特别是驼峰、雀替最好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