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s-hn/yong-zhou/ling-ling/tang-fu-cun/chapter-03.md

4.5 KiB
Raw Blame History

村落沿革

塘付村古建筑全景图|690x464

据《唐氏家族世系相谱》绢画图记载:塘付村始祖唐氏排行十四(名不详),江西人。

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登基执政时天下没有完全太平有的地方还有战乱江西的战乱还比较严重。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日无安宁。民众为避乱求生举家四处逃难。

唐十四郎与其兄弟携妻带子,扶老拉幼,从江西鹅公大丘入湖南,逆湘江,走汉道,到大庆坪,先在大庆坪东边山下临时居下。

见此平安无事,决定永久定居。在附近择地建居屋时,见临近大庆坪不远处山清水秀,林密树茂,地平宽广,土地肥沃,平地上还有一天然小水凼,凼水清澈。唐十四郎领着家人年复一年把水凼挖筑成古塘,在塘边建起了居屋,并取名“塘富村”。

绢画谱照|242x500

塘付村是在“三甲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初年,唐氏始祖在此建了村落后,随着时间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塘付村也不断发生变化,人口不断增长。

正当民众过上平静日子时天有不测风云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零陵西南向出现了大旱灾导致大庆坪一带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困难塘付村也没逃过此难。为了生存较大村落民众特别像塘付村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民众纷纷逃离村落到有水的地方去求生存另建立了村庄。

据立在塘付新村坍塌祠堂裸露碑文记载:“吾祖秀公生吾父兄弟有三,长房讳开,二房讳刚,三房讳汉,均叨祖德,房齿俱茂。虽昔置立公业,恐人繁齿众,后虑防是,以三房公议……”落款为“光绪八年仲春中浣八日,唐元秀三房子孙公立”。

据村子的绢画谱和另二块碑文考证,塘付村新村子就是在清末时候从塘付老村分离出去的。那时,塘付村出去了不少人,附近一带姓唐的村落大多是从这里搬出去的,几百人村落都有几个。

古碑照|281x500

塘付村现有三姓人氏居住,除唐姓,还有孟姓和郝姓。唐姓是传统村落创建姓,孟、郝两姓是后搬来居住的,从什么地方搬来,何时搬来,没有记载,也没人说清道明。三姓人氏同居一村,都很和谐,相处很好,大小事都能相聚一起,相互帮助,你来我往已形成风气。几百年来都如此。

中国有许许多多村落用姓氏取名,如“刘家村”、“田家湾”、“张家湾”等,用的都是姓氏。唐姓住的村“塘付村”的“塘”字左边有“土”,姓氏“唐”与村名“塘”不同。村人说:先祖十四郎建村取名,是以村中的“塘”命村名的,所以村名“唐”字带“土”的“塘”字,不是“唐”姓之“唐”听这么一说,就明其中之意了。

塘付村的“付”字,听说其祖先给村子取名是富裕的“富”字,现在写成了付出的“付”。从语音上“富”与“付”是同音字,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是不同意义的字。也许后人在写村名时为了简省减少笔画,也许书写上的错误,写成了别字,把“富裕”的“富”写成了现在“付出”的“付”。

实际上“塘富村”村名最能表达村民对村中“塘”的真实情感。有“塘”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田地,才有村子的富裕,村民美好的生活,村人几百年的生存发展,不能说与村中水塘没有关系。

塘付传统村落从建村到今天已有650多年的历史越过了漫长历史跨过几个朝代。随着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已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塘付村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一个有着600多人的村庄人年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这是了不起的数字而今塘付传统村落人正在沿袭延伸传统历史继承发扬先祖创业精神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村落建设。

塘付村已于2018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