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id-docs-cn/querying/groupby.md

22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GroupBy查询

[!WARNING] Apache Druid支持两种查询语言 Druid SQL原生查询。该文档描述了原生查询中的一种查询方式。 对于Druid SQL中使用的该种类型的信息可以参考 SQL文档

这些类型的Apache Druid查询获取一个GroupBy查询对象并返回一个JSON对象数组其中每个对象表示查询所请求的分组。

[!WARNING] 如果您正在使用时间作为唯一的分组进行聚合或者在单个维度上使用有序的GroupBy请考虑 TimeseriesTopN 查询以及GroupBy。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表现可能会更好。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下面的备选方案

GroupBy查询对象的示例如下所示:

{
  "queryType": "groupBy",
  "dataSource": "sample_datasource",
  "granularity": "day",
  "dimensions": ["country", "device"],
  "limitSpec": { "type": "default", "limit": 5000, "columns": ["country", "data_transfer"] },
  "filter": {
    "type": "and",
    "fields": [
      { "type": "selector", "dimension": "carrier", "value": "AT&T" },
      { "type": "or",
        "fields": [
          { "type": "selector", "dimension": "make", "value": "Apple" },
          { "type": "selector", "dimension": "make", "value": "Samsung" }
        ]
      }
    ]
  },
  "aggregations": [
    { "type": "longSum", "name": "total_usage", "fieldName": "user_count" },
    { "type": "doubleSum", "name": "data_transfer", "fieldName": "data_transfer" }
  ],
  "postAggregations": [
    { "type": "arithmetic",
      "name": "avg_usage",
      "fn": "/",
      "fields": [
        { "type": "fieldAccess", "fieldName": "data_transfer" },
        { "type": "fieldAccess", "fieldName": "total_usage" }
      ]
    }
  ],
  "intervals": [ "2012-01-01T00:00:00.000/2012-01-03T00:00:00.000" ],
  "having": {
    "type": "greaterThan",
    "aggregation": "total_usage",
    "value": 100
  }
}

下表内容为一个GroupBy查询的主要部分

属性 描述 是否必须
queryType 该字符串应该总是"groupBy", Druid根据该值来确定如何解析查询
dataSource 定义将要查询的字符串或者对象,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类似。 详情可以查看 数据源 部分。
dimension 一个用来GroupBy的json List详情参见DimensionSpec来了解提取维度的方式
limitSpec 参见limitSpec
having 参见Having
granularity 定义查询粒度,参见 Granularities
filter 参见Filters
aggregations 参见Aggregations
postAggregations 参见Post Aggregations
intervals ISO-8601格式的时间间隔定义了查询的时间范围
subtotalsSpec 一个JSON数组返回顶级维度子集分组的附加结果集。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它
context 参见Context

把它们放在一起上面的查询将返回n*m个数据点最多5000个点其中n是 country维度的基数m是device维度的基数在2012-01-01和2012-01-03之间的每一天都会从sample_datasource表返回。如果数据点的值大于100则每个数据点包含longSum total_usage,对于特定的countrydevice分组,每个数据点都包含double total_usage除以data_transfer的结果。输出如下: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2012-01-01T00:00:00.000Z",
    "event" : {
      "country" : <some_dim_value_one>,
      "device" : <some_dim_value_two>,
      "total_usage" : <some_value_one>,
      "data_transfer" :<some_value_two>,
      "avg_usage" : <some_avg_usage_value>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2012-01-01T00:00:12.000Z",
    "event" : {
      "dim1" : <some_other_dim_value_one>,
      "dim2" : <some_other_dim_value_two>,
      "sample_name1" : <some_other_value_one>,
      "sample_name2" :<some_other_value_two>,
      "avg_usage" : <some_other_avg_usage_value>
    }
  },
...
]

多值维度上的GroupBy

GroupBy查询可以按多值维度分组。在多值维度上分组时来自匹配行的所有值将用于为每个值生成一个组查询返回的组可能多于行数。例如带有过滤器"t1"和"t3"的tags维度上的GroupBy将只匹配row1并生成包含三个组的结果t1t2t3。如果只需要包含与过滤器匹配的值,则可以使用过滤的dimensionSpec, 这也可以提高性能。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多值维度

关于subtotalSpec

小计功能允许在单个查询中计算多个子分组。要使用此功能,请在查询中添加"subtotalsSpec",它应该是子组维度集的列表。它应该包含"dimensions"属性中维度的"outputName",顺序与它们在"dimensions"属性中出现的顺序相同当然您可以跳过一些。例如考虑这样一个groupBy查询

{
"type": "groupBy",
 ...
 ...
"dimensions": [
  {
  "type" : "default",
  "dimension" : "d1col",
  "outputName": "D1"
  },
  {
  "type" : "extraction",
  "dimension" : "d2col",
  "outputName" :  "D2",
  "extractionFn" : extraction_func
  },
  {
  "type":"lookup",
  "dimension":"d3col",
  "outputName":"D3",
  "name":"my_lookup"
  }
],
...
...
"subtotalsSpec":[ ["D1", "D2", D3"], ["D1", "D3"], ["D3"]],
..

}

返回的响应相当于将"dimensions"字段为["D1"、"D2"、"D3"]、["D1"、"D3"]和["D3"]的3个groupBy查询的结果与上面查询中使用的适当DimensionSpec连接起来。上述查询的响应如下所示: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1",
    "event" : { "D1": "..", "D2": "..", "D3": ".." }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2",
    "event" : { "D1": "..", "D2": "..", "D3": ".." }
    }
  },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1",
    "event" : { "D1": "..", "D3": ".." }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2",
    "event" : { "D1": "..", "D3": ".." }
    }
  },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1",
    "event" : { "D3": ".." }
    }
  },
    {
    "version" : "v1",
    "timestamp" : "t2",
    "event" : { "D3": ".." }
    }
  },
...
]

详细实现

策略

GroupBy查询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执行。默认策略由Broker上的"druid.query.groupBy.defaultStrategy"运行时属性来决定,也可以在查询上下文中使用"groupByStrategy"重写。如果上下文字段和属性都未设置,则将使用"v2"策略。

  • 默认设置为"v2",旨在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内存管理。此策略使用完全堆外映射生成每段结果。数据处理使用完全堆外并发事实映射和堆内字符串字典合并每个段的结果, 这可能包括溢出到磁盘。数据进程将已排序的结果返回给BrokerBroker使用N-way来合并已合并的结果流。Broker在必要时将结果具体化例如如果查询对列而不是维度进行排序。否则在合并结果时它会将结果流式返回
  • "v1"是一个遗留引擎它使用一个部分在堆上维度键和映射本身和部分在堆外聚合值的映射在数据处理Historical、Realtime、MiddleManager上生成每段结果。数据处理然后使用Druid的索引机制合并每个片段的结果。默认情况下此合并是多线程的但也可以是单线程的。Broker再次使用Druid的索引机制合并最终结果集Broker合并总是单线程的。因为Broker使用索引机制合并结果所以它必须在返回任何结果之前具体化完整的结果集。在数据进程和Broker上默认情况下合并索引完全在堆上但它可以选择将聚合值存储在堆外。

v1和v2之间的差别

两个引擎之间的查询API和结果是兼容的但是从集群配置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不同

  • groupBy v1使用基于行的限制maxResults控制资源使用而groupBy v2使用基于字节的限制。此外groupBy v1在堆上合并结果而groupBy v2在堆外合并结果。这些因素意味着内存调优和资源限制在v1和v2之间表现不同。特别是由于这一点一些可以在一个引擎中成功完成的查询可能会超出资源限制并在另一个引擎中失败。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内存调整和资源限制部分。
  • groupBy v1对并发运行的查询数量没有限制而groupBy v2通过使用有限大小的合并缓冲池来控制内存使用。默认情况下合并缓冲区的数量是处理线程数的1/4。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平衡并发性和内存使用。
  • groupBy v1支持在Broker或Historical进程上进行缓存而groupBy v2只支持对Historical进程进行缓存。
  • groupBy v2支持基于数组的聚合和基于哈希的聚合。仅当分组键是单个索引字符串列时才使用基于数组的聚合。在基于数组的聚合中使用字典编码的值作为索引这样就可以直接访问数组中的聚合值而无需基于哈希查找桶。

内存优化与资源限制

当使用groupBy v2版本时候通过三个参数来控制资源使用和限制

  • druid.processing.buffer.sizeBytes, 每个查询用于聚合的堆外哈希表的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一次最多创建druid.processing.numMergeBuffers个哈希表这也是并发运行的groupBy查询数量的上限。
  • druid.query.groupBy.maxMergingDictionarySize, 对每个查询的字符串进行分组时使用的堆上字典的大小(以字节为单位)。注意,这是基于对字典大小的粗略估计,而不是实际大小。
  • druid.query.groupBy.maxOnDiskStorage:每个查询用于聚合的磁盘空间量以字节为单位。默认情况下这是0这意味着聚合将不使用磁盘。

如果maxOnDiskStorage为0默认值则超出堆内字典限制或堆外聚合表限制的查询将失败并出现"Resource limit exceeded"错误,说明超出的限制。

如果maxOnDiskStorage大于0则超出内存限制的查询将开始使用磁盘进行聚合。在这种情况下当堆内字典或堆外哈希表填满时部分聚合的记录将被排序并刷新到磁盘。然后两个内存中的结构都将被清除以便进一步聚合。然后继续超过maxOnDiskStorage的查询将失败,并出现"Resource limit exceeded"错误,指示它们的磁盘空间不足。

对于groupBy v2集群操作符应该确保堆外哈希表和堆内合并字典不会超过最大可能并发查询负载的可用内存druid.processing.numMergeBuffers控制)。有关直接内存使用按Druid进程类型组织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基本集群调优指南

Broker对基础的groupBy查询不需要合并缓冲区。包含子查询的查询使用query数据源)需要一个合并缓冲区(如果有一个子查询),如果有多个嵌套子查询层,则需要两个合并缓冲区。包含subtotals的查询需要一个合并缓冲区。它们可以相互堆叠一个包含多层嵌套子查询的groupBy查询也使用小计将需要三个合并缓冲区。

Historical和摄取任务需要为每个groupBy查询提供一个合并缓冲区除非启用了并行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查询需要两个合并缓冲区。

使用groupBy v1时所有聚合都在堆上完成资源限制通过参数druid.query.groupBy.maxResults来决定,这是对结果集中最大结果数的限制。超过此限制的查询将失败,并显示"Resource limit exceeded"错误指示它们超出了行限制。集群操作应该确保堆上聚合不会超过预期并发查询负载的可用JVM堆空间。

v2版本的性能优化

限制下推优化

Druid将groupBy查询中的limit规范推到Historical数据段中以便尽早删除不必要的中间结果并将传输给Broker的数据量降到最低。默认情况下仅当orderBy规范中的所有字段都是分组键的子集时,才应用此技术。这是因为如果orderBy规范包含任何不在分组键中的字段,limitPushDown不能保证准确的结果。但是,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您可以牺牲一些准确性来快速处理topN查询, 您也可以启用此技术。可以在高级配置部分中查看forceLimitPushDown

优化哈希表

groupBy v2通过寻址打开哈希引擎来用于聚合。哈希表使用给定的初始bucket编号初始化并在缓冲区满时逐渐增长。在哈希冲突中使用了线性探测技术。

初始bucket的默认数目是1024个哈希表的默认最大负载因子是0.7。如果在哈希表中可以看到太多的冲突,可以调整这些数字。可以在高级配置部分中查看 bufferGrouperInitialBucketsbufferGrouperMaxLoadFactor

并行合并

一旦Historical使用哈希表完成数据聚合它将对聚合结果进行排序并将其合并然后再发送到Broker进行N路合并聚合。默认情况下Historical使用其所有可用的处理线程druid.processing.numThreads配置)用于聚合但使用单个线程对聚合结果进行排序和合并这是一个http线程用于向代Broker发送数据。

这是为了防止一些繁重的groupBy查询阻塞其他查询。在Druid中处理线程在所有提交的查询之间共享它们是不可中断的。这意味着如果一个重查询占用了所有可用的处理线程那么所有其他查询都可能被阻塞直到重查询完成。GroupBy查询通常比timeseries或topN查询花费更长的时间因此它们应该尽快释放处理线程。

但是您可能会关心一些非常繁重的groupBy查询的性能。通常重groupBy查询的性能瓶颈是合并排序的聚合。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处理线程这叫做并行合并。要启用并行合并,请参阅高级配置中的 numParallelCombineThreads 参数。

启用并行合并后groupBy v2引擎可以创建一个合并树来合并排序的聚合。树的每个中间节点都是一个线程它合并了来自子节点的聚合。叶节点线程从哈希表包括溢出的哈希表读取和合并聚合。通常叶进程比中间节点慢因为它们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因此默认情况下中间节点使用的线程较少。可以更改中间节点的阶数。请参阅高级配置中的 intermediateCombineDegree

请注意每个Historical都需要两个合并缓冲区来处理带有并行合并的groupBy v2查询一个用于计算每个段的中间聚合另一个用于并行合并中间聚合。

备选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其他查询类型可能比groupBy更好。

  • 对于没有"维度"的查询(即仅按时间分组),Timeseries查询通常比groupBy快。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完全流的方式实现的利用段已经按时排序的事实并且不需要使用哈希表进行合并。
  • 对于具有单个"维度"元素的查询(即按一个字符串维度分组),TopN查询通常会比groupBy快。这是特别真实的如果你是按指标排序并发现近似结果可以接受。

嵌套的GroupBy查询

嵌套的groupby(类型为"query"的数据源)对"v1"和"v2"的执行方式不同。broker首先以通常的方式运行内部groupBy查询,"v1"策略然后用Druid的索引机制在堆上具体化内部查询的结果并对这些具体化的结果运行外部查询。"v2"策略在内部查询的结果流上运行外部查询其中包含堆外事实映射和堆内字符串字典这些字典可能溢出到磁盘。这两种策略都以单线程方式对Broker执行外部查询。

配置

本节介绍groupBy查询的配置。可以在Broker、Historical和MiddleManager进程上设置运行时属性运行runtime.properties, 可以通过查询上下文设置查询上下文参数。

groupBy v2的一些配置

支持的运行时属性:

属性 描述 默认值
druid.query.groupBy.maxMergingDictionarySize 合并期间用于字符串字典的最大堆空间量(大约)。当字典超过此大小时,将触发溢出到磁盘。 100000000
druid.query.groupBy.maxOnDiskStorage 当合并缓冲区或字典已满时,每个查询用于将结果集溢出到磁盘的最大磁盘空间量。超过此限制的查询将失败。设置为零以禁用磁盘溢出。 0(禁用)

支持的查询上下文:

key 描述
maxMergingDictionarySize 在本次查询中取与druid.query.groupBy.maxMergingDictionarySize比较小的值
maxOnDiskStorage 在本次查询中取与``druid.query.groupBy.maxOnDiskStorage`比较小的值

高级配置

所有GroupBy策略的通用配置

支持的运行时属性:

属性 描述 默认值
druid.query.groupBy.defaultStrategy 默认的GroupBy查询策略 v2
druid.query.groupBy.singleThreaded 使用单线程合并结果 false

支持的查询上下文:

key 描述
groupByStrategy 覆盖 druid.query.groupBy.defaultStrategy 的值
groupByIsSingleThreaded 覆盖 druid.query.groupBy.singleThreaded 的值

GroupBy V2配置

支持的运行时属性:

属性 描述 默认值
druid.query.groupBy.bufferGrouperInitialBuckets 堆外哈希表中用于分组结果的初始存储桶数。设置为0以使用合理的默认值1024 0
druid.query.groupBy.bufferGrouperMaxLoadFactor 用于分组结果的堆外哈希表的最大负载因子。当负载因子超过此大小时表将增长或溢出到磁盘。设置为0以使用合理的默认值0.7 0
druid.query.groupBy.forceHashAggregation 强制使用基于哈希的聚合 false
druid.query.groupBy.intermediateCombineDegree 合并树中合并在一起的中间节点数。如果服务器有足够强大的cpu内核那么更高的度将需要更少的线程这可能有助于通过减少过多线程的开销来提高查询性能。 8
druid.query.groupBy.numParallelCombineThreads 并行合并线程数的提示。该值应大于1以启用并行合并功能。用于并行合并的实际线程数为druid.query.groupBy.numParallelCombineThreadsdruid.processing.numThreads中较小的数 1(禁用)
druid.query.groupBy.applyLimitPushDownToSegment 如果Broker将限制向下推到可查询的数据服务器HistoricalPeon则在段扫描期间限制结果。如果数据服务器上通常有大量段参与查询则如果启用此设置可能会违反直觉地降低性能。 false(禁用)

支持的查询上下文:

key 描述 默认值
bufferGrouperInitialBuckets 覆盖本次查询druid.query.groupBy.bufferGrouperInitialBuckets的值 None
bufferGrouperMaxLoadFactor 覆盖本次查询druid.query.groupBy.bufferGrouperMaxLoadFactor的值 None
forceHashAggregation 覆盖本次查询druid.query.groupBy.forceHashAggregation的值 None
intermediateCombineDegree 覆盖本次查询druid.query.groupBy.intermediateCombineDegree的值 None
numParallelCombineThreads 覆盖本次查询druid.query.groupBy.numParallelCombineThreads的值 None
sortByDimsFirst 首先按维度值排序结果,然后按时间戳排序。 false
forceLimitPushDown 当orderby中的所有字段都是分组键的一部分时broker将把limit操作下推到Historical。当排序顺序使用不在分组键中的字段时使用此优化可能会导致精度未知的近似结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默认情况下禁用此优化。启用此上下文标志将为包含非分组键列的limit/orderbys启用limit下推。 false
applyLimitPushDownToSegment 如果Broker将limit向下推到可查询的节点HistoricalPeon则在段扫描期间限制结果。这个上下文的值将覆盖 druid.query.groupBy.applyLimitPushDownToSegment true

GroupBy V1配置

支持的运行时属性:

属性 描述 默认值
druid.query.groupBy.maxIntermediateRows 每段分组引擎的最大中间行数。这是一个优化参数,它不会强加硬限制;相反,它可能会将合并工作从每段引擎转移到整个合并索引。超过此限制的查询不会失败。 50000
druid.query.groupBy.maxResults 最大结果数。超过此限制的查询将失败。 500000

支持的查询上下文:

key 描述 默认值
maxIntermediateRows 在本次查询中取与druid.query.groupBy.maxIntermediateRows比较小的值 None
maxResults 在本次查询中取与druid.query.groupBy.maxResults比较小的值 None
useOffheap 设置为true可在合并结果时将聚合存储在堆外。 false

基于数组的结果行

在内部Druid总是使用基于数组的groupBy结果行表示但在默认情况下它在broker处被转换为基于map的结果格式。为了减少这种转换的开销如果在查询上下文中将resultAsArray设置为true则还可以直接以基于数组的格式从broker返回结果。

每一行都是位置行,并按顺序包含以下字段:

  • 时间戳(可选;仅适用于粒度!=全部)
  • 维度(按顺序)
  • 聚合器(按顺序)
  • 后聚合器(可选;按顺序,如果存在)

此架构在响应中不可用,因此必须从发出的查询中计算它才能正确读取结果。